close

大公司小老闆 <<In Good Company>>

a.jpg 

習「數碼寶貝」的進化能力 

一百年多年前達爾文的進化論「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到目前仍然適用,比爾蓋茲在他的『數位神經系統』一書中寫道:「一天,有人會趁者我們打盹時追上來,一個剛冒出頭的新公司搞不好會害微軟關門大吉。」這不只是蓋茲個人的夢饜,而是所有在這時代的人的夢饜;如同電影的主角「丹」,某一天醒來公司就被別人併購,而原本是部門主管卻降級為副手!   

然而,如果一個人隨時隨地的不斷突破自我,挑戰自我,則根本就不用懼怕時代的洪流,就如卡通「數碼寶貝」隨著敵人的強大,也會跟著「進化」成為更強大的自我來應付挑戰!

雖然這部片中的「丹」,最後很幸運的又當回原來的主管,但是我並不贊同他面臨新觀念時的態度,因為時代一直在進步,各種新觀念和知識都要涉獵,並加以吸收,才能應付新的挑戰,否則只是選擇一個熟悉的戰場打戰,永遠無法跨出到其他的世界。

 c.jpg

鮮人應該要著重於「學習過程」

影片中的另外一位主角「卡特」,年輕有為,憑藉著一股追求成功的幹勁,很快的受到公司主管的注意。然而,他的問題點在於,只追求個人的成就結果,而不管過程是什麼?

實社會中也有很多這種「游牧民族」,只看薪水高低,而不管所作的工作對自己未來是否有益?是否能從工作過程中累積更多的經驗?或是對客戶是否真的有幫助?完全是以「投機」的心態,騙的了企業老闆,騙的了同事,騙的了客戶,卻騙不了自己的人生!一旦遭遇挫折就再也爬不起來,因為他沒有厚實的基礎作為後盾,一切只想抄捷徑,以致於失去了工作的意義,失去了生活的意義,甚至也失去了另外一半!

 b.jpg  

觀另外一位主角「丹」,他對老婆小孩用心、對自己的工作用心、對顧客用心,因為用心,所以當他為公司爭取到了訂單,心中所想的是「這是對的,這樣才能擴大他(客戶)的事業」,而「卡特」卻很驚訝的說:「原來你是真的相信這個(工作)的」,「丹」的回答是:「不然我怎麼會做這個工作?」,完全點出兩個人工作態度上的不同。 

最近熱門的電影「世界大戰」,講的是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然而最後打敗外星人並不是人類,而是細菌!任憑外星人有高科技、高智慧,卻無法打敗細菌,而人類歷經了多少細菌攻防的歷史,才演進到目前的形態,這種能力並不是一蹴可及的,必須透過多少的奮鬥和演進過程,缺乏這個過程所完成的成就,就如同蓋在流沙中的大樓一樣,隨時都有可能傾倒!

 d.jpg   

In Good Company

這部電影的原名「In Cood Company」,一語道破了導演的企圖---「一家好的公司」應該就是要「同心協力」、「目標一致」、「互相幫忙」,如同影片中一直強調的<Synergy(綜效),所謂的Synergy>是公司購併的主要理由,指整合後的公司績效將超過原來的個別部份,例如,中國聯想併購IBM的個人電腦部門,立即躍居中國第三大佔有率的電腦廠商,預期兩公司合併後,將產生綜效,比以前有更高的每股盈餘。其實綜效就是1 + 1 > 2 的效果,即整體價值會大於個體價值總和,任何營運合併的基本理論根據就在於綜效 

事實上,併購是否就會產生綜效?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前HP女總裁Carly FiorinaHP併購Compaq後,並沒有讓HP的營運出現綜效,最後在一連串錯誤決策下,被董事會強迫辭去職務;撇開併購是否正確的問題不談,影片中「丹」和「卡特」撇開了彼此的成見,同心協力拉到了一個大客戶,這就是發揮了<Synergy>的功用,年輕人有「創意」和「幹勁」,資深員工有的是「人際手腕」和「業務經驗」,彼此合作就能產生1 + 1 > 2的效果,這就是一個「Cood Company」!!

f.jpg  

同的年紀會有不同的想法

或許您認同電影中所傳達的訊息,或許你不認同,因為不同年紀的人,對於相同的事物會有不同的感受,就如同這篇心得,有人可能看了會覺得根本是在「說教」,有人可能覺得「心有戚戚焉」,無論如何,不同的心得,不同的感受,都可以激發出更多的創意和想法,這就是<Synerg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吉米幾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