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少女1.jpg 

『傳說在深夜準零時整,心懷怨恨的人就能夠進入一個名為地獄通信的網頁。在網頁上打上怨恨之人的名字,自稱是「地獄少女」的閻魔愛就會顯現於心懷怨恨者的身旁。地獄少女其後會交給對方一個頸部繫有紅線的稻草人,並說明締約方式和後果:只要解開紅線,契約就會成立,地獄少女會將對方所怨恨者流放到「地獄」。但是,對方在解除怨恨後,亦要付出代價。因為「害人終害己」,對方既然決定把受詛人流放到地獄,自己在「死後」也要面對在地獄裡面徘徊而無法去極樂世界的悲哀,在閻魔愛給予稻草人後,會讓對方先體會到地獄中的痛苦(虛擬體驗),至於是否要解開紅線,完全是視乎委託人的決定。』--引述WiKi百科之地獄少女故事簡介。

地獄少女2.jpg 

和「死亡筆記本」一樣,這齣動畫引起了極大的爭議性,衛道人士認為這是鼓勵私自復仇的不正當思想,會扭曲人性。但我認為,事情皆有正反兩面的觀點,姑且不論原作者本身的動機為何?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看戲」的人所能得到甚麼體悟才是最重要的!其實復仇可說是人類最原始(或稱之為野蠻)的動機,從許多的「英雄」和「復仇」電影大受歡迎可以得知。而觀眾趨之若鶩的原因很簡單:就是「爽」一個字!當壞人被英雄懲罰,或是被復仇成功時,自身心理累積的怨恨,似乎也跟著片中主角得以獲得宣洩的出口...。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有許多對人的不滿,例如:被辦公事的小人陷害、對某個政治人物不爽等等,但我們礙於禮教、礙於法律,通常是選擇隱忍;久而久之難免會積壓了一堆的不滿情緒(日本人稱之為怨念)。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可以透過看電影,做運動或是找人聊天來抒發情緒,但某些「怨念」卻不是那麼容易消除的!所以一些無法自制的人就會做出「復仇」的舉動,例如:殺死背叛自己感情的女友,因而變成了社會新聞!

地獄少女4.jpg 

「地獄少女」這部動畫作品,很直接的將「復仇」的行為,以「等價」的方式來進行。雖然影片中大部分被流放到地獄的「壞人」似乎都是「罪有應得」,但我想說的是:甚麼樣的罪行,需要流放到地獄?《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頒布的一部法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系統的法典,這部法典的罪重要原則就是:以眼還眼--假使你弄瞎了別人的一隻眼睛,你的一隻眼睛就必須被弄瞎,以作為懲罰。這樣的法律,其實非常不盡人情,因為並沒有考慮到犯罪者的動機和被害者所受到的實際傷害(包刮心靈),而怎麼能通通適用於同樣的刑罰呢?所以「地獄少女」的原作者,巧妙的將「復仇」,單純的設定成為一種「人類的行為」,「復仇就是復仇」沒有所謂「好壞之分」,因此「害人終害己」,流放他人到地獄的人,死後也必須流放到地獄,同要的受到懲罰,而不論其原始動機為何?

地獄少女3.jpg 

有人認為這樣的設定不盡情理,為何那些被欺負的人,還要付出到地獄的代價,才能申張所謂的「正義」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我們無法「客觀」的判斷,何者為惡?何者為善?就連法律都不見得能公平的去審判犯人,那麼你又怎麼能認定,欺負你的人是壞人?或者在他眼中,你才是壞人呢?因此「地獄少女」用「復仇就是復仇」「復仇就必須付出同樣的代價」的情節設定,來突顯復仇的荒謬和無意義,作者並藉由動畫中某些角色的觀點,提出正反兩面意見的思辯,例如:「任何人也不會得到幸福,復仇是沒有意義的」、「背負曾經流放別人到地獄的罪孽一輩子,是十分痛苦的一件事」、「人生可能面對不合理的事,但是不得不去克服,這才是生存的意義」、「去妨礙走投無路的人求助地獄少女是不好的事情」、「殺了別人父親的人,被流放到地獄是理所當然的」等等。

寫到這裡,可以了解身為一個人類的無奈,但我認為保有「客觀和懷疑」的態度,可以讓我們能夠減少某些程度的錯誤判斷,這也是哲學探討的義意與目地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吉米幾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