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hobit1rg3.jpg        

故事講述重考生本須和秀樹,身無分文隻身來到東京卻想擁有一部價格昂貴的人形電腦。於東京,人形電腦是非常普及的家電。他心想「如果可在垃圾堆中撿到一部便好了」,卻如他所願在東京的第一晚撿到一部人形電腦。由於該電腦沒有裝上任何軟體, 故此只會以「唧(chi)」作應對,故他把該電腦命名為小唧,並與小唧朝夕相對。當秀樹發現小唧擁有很高的學習能力,就常購買書給小唧。

之後,秀樹又發現小唧有別於一般人形電腦,例如沒有裝上任何軟體卻會自行活動,可強行進入其他電腦而不被發現,更特別的是一般電腦的開關制都設於耳朵後,但小唧的卻在胯下內。其後秀樹更發現學生宿舍的管理員日比谷千歲原來是製造小唧的科學家之妻子(小唧的母親)。原來,小唧從前有個與她一模一樣的姐姐芙蕾亞,卻愛上了自己的父親而極其難過,最終系統負載過重「死了」(電腦系統損壞且難以維修)。臨死前,小唧硬把姐姐的記憶接收到自己身上。隨後導致小唧失去了記憶。她在死之前說了「請把我放遠一點!」(後於垃圾堆處巧被秀樹所發現)。

最後,秀樹與小唧互相相愛,但唯一的問題是二人不可以結合。由於小唧的開關在胯下內,當二人內心和身體結合時會導致小唧重新啟動而失去所有和秀樹的記憶。-摘自維基百科

chobit2.png  

這部動畫雖然看起來像是為「御宅族」或「蘿莉控」所設計的,但特殊的劇情設定,讓我不由得想要拿來評論一番。首先,故事裡的「小唧」是一個具有「人工智能」的「女性」人型電腦,甚至也擁有「人類的感情」,這已經遠遠超過杜林試驗的標準,也就是說「小唧」是具有思考能力的「電腦」!

這個稱為「杜林試驗」的方法是這樣進行的:有兩個人和一部電腦,其中一個人扮演質詢者的角色;另一個人和電腦待在與質詢者不同的房間。質詢者可以問他們各式各樣的問題(用鍵盤打字的方式詢問和回答),但他並不知道誰是電腦及誰是另一個人,如果在一連串問題之後,電腦的回答讓質詢者誤以為它是另一個人,它就算通過杜林試驗,也就是證明「它」是會思考的。

而法國哲學家笛卡爾(René Descartes)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見解,他將此作為形上學的基準點,他認為,「我」必定是一個獨立於肉體的、並且存在於「思維」的東西。換句話說:是因為有「思考」,所以才有「我」的存在,也可以解釋成「思考」就是「靈魂」的存在。如果笛卡爾的見解是成立的,那麼Chobit故事中的小唧在失去了記憶後,還會是原來秀樹所認識那個小唧嗎?因為那個「我」已經被新的「我」所取代了!縱使她的外表還是和以前一樣的!

chobit4.jpg  

再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假使小唧的姐姐的記憶(或說是意識),與小唧的意識同時存在一個身體裡,那這兩個意識算是一個我還是兩個我呢?我們也可以將這個問題反過來,假使小唧的意識同時存在小唧和她的姐姐的身體,她們都認為自己是小唧,那麼我們又怎麼分辯誰才是小唧呢?

從以上的問題還可以繼續衍生其他問題:多重人格的精神病患,算不算是有多個靈魂(我)住在一個身體裡呢?而「莊周夢蝶」裡的蝴蝶和莊子,誰才是真的「我」呢?那植物人還有「我」的存在嗎?正在打這篇文章的「我」,真的是「我」嗎?

chobit[1].jpg  

其實笛卡爾想說的是:當我在懷疑一切時,卻不能懷疑那個正在懷疑著的「我」的存在。因為這個「懷疑」本身是一種思想活動。而這個正在思想著、懷疑著的「我」的本質也是一種思想活動。而寫下這篇文章的「我」,也代表了「我」的存在!

chobi1.jpg  

再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假使我們做出能「思考」的機器人,那這個機器人算不算是一個「我」?但我們怎麼認定機器人真的能「思考」?就算他通過「杜林試驗」,也不能代表他能自行「思考」,因為這些「思考」行為,也都只是模仿人類而已!

再想下去就會想破頭啊!說不定破頭後,會是另一個我的存在...(笑)

chobits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吉米幾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